飞羽记|琵嘴鸭
琵嘴鸭(拉丁文学名:Anas clypeata),为鸭科鸭属的一种鸟。
琵嘴鸭雄鸟头、颈暗绿色;额、眼、头顶、颏和喉较深暗,呈黑褐色。背暗褐色,具淡棕色羽缘;上背两侧和外侧肩羽白色,其余肩羽除2枚较长的内侧肩羽外翈为蓝灰色外,均为黑褐色,并闪绿色光彩,中间有一条宽的白色羽轴纹,沿羽干直达羽尖。腰暗褐色,微具绿色光泽;腰两侧白色,尾上覆羽金属绿色,中央尾羽暗褐色,具白色羽缘。外侧尾羽白色,具稀疏的褐色斑点。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灰蓝色;大覆羽暗褐色,具白色端斑。初级飞羽暗褐色,羽干白色;次级飞羽外翈翠绿色,形成绿色翼镜,内翈暗褐色,端斑白色,形成翼镜后缘白边,前缘白边由大覆羽白色端斑构成;三级飞羽黑褐色,具绿色光泽和宽阔的白色中央纹。下颈和胸白色,并向上扩展到背侧与背两侧的白色相连为一体。两胁和腹栗色,下腹微具褐色波状细斑。较短的尾下覆羽基部白色而有黑色细斑,端部黑色;较长的呈纯黑色,仅羽端有细小白色斑点。
雌鸟上体暗褐色,头顶至后颈杂有浅棕色纵纹,背和腰有淡红色横斑和棕白色羽缘,尾上覆羽和尾羽具棕白色横斑。翅上覆羽大多为蓝灰色,具淡棕色羽缘。翼镜较小,辉亮亦差。下体淡棕色,具褐色斑纹,其中颏、喉和前颈斑纹较细较少,胸部斑纹粗而多,下腹和尾下覆羽具褐色纵纹,两胁具淡棕色和暗褐色相间的‘V’形斑。
虹膜雄鸟为金黄色,雌鸟为淡褐色;嘴雄鸟为黑色,雌鸟为黄褐色,上嘴末端扩大成铲状,跗蹠橙红色,爪蓝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500-600克,♀445-610克;体长♂460-508毫米,♀435-462毫米;嘴峰♂61-71毫米,♀58-63毫米;翅♂230-244毫米,♀215-226毫米;尾♂80-104毫米,♀74-90毫米;跗蹠♂33-37毫米,♀32-36毫米。(注:♂雄性;♀雌性)
琵嘴鸭栖息于开阔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塘、沼泽等水域环境中,也出现于山区河流、高原湖泊、小水塘和沿海沼泽及河口地带,也在村镇附近的污水塘和水田中出现。
琵嘴鸭为迁徙性鸟类。每年3月中旬至4月初到达华北地区,4月中旬至4月末到达东北北部和长白山地区。秋季于9月末至10月末又经华北返回长江以南越冬地。
琵嘴鸭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也见有单只活动的,在迁徙季节亦集成较大的群体。多在有烂泥的水塘和浅水处活动和觅食。常漫游在水边浅水处,行动极为谨慎小心,若发现人,则立即停止活动,伸头观望四方,若有危险,立刻向远处游去或者突然从水面起飞。飞行力不强,但飞行速度快而有力,常发出翅膀振动的‘呼呼’声。游泳时后部高前面低,嘴常常触到水面,速度不甚快但很轻盈。有时也在岸边地上或浅水处行走,但行动笨拙而迟缓。
琵嘴鸭主要以螺、软体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鱼、蛙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食水藻、草子等植物性食物。觅食方式主要是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通过它呈铲形的嘴在泥土中掘食。既能边游边觅食,也能边走边觅食。游泳时嘴在水表面左右来回摆动,并能通过在水面滤水的方法收集食物。但多数时候是将头颈伸入水中,在浅水处泥底挖掘食物,有时甚至尾朝上在水中竖直起来,将头伸入水底觅食。觅食主要在白天进行,休息时多集中在紧靠觅食水域的岸边或岸上。
琵嘴鸭通常在4月中旬至4月末到达中国东北繁殖地,在南方越冬地时即已配成对。常成对或以对为单位组成的小群到达繁殖地,之后雄鸟即忙于占领巢域,雌鸟则开始寻觅营巢位置营巢。营巢于水域附近的地上草丛中。巢较简陋,利用天然凹坑稍加修整而成,内放干草茎和草叶,在开始孵卵后也放一些绒羽于巢四周。每窝产卵7-13枚,一般10枚,1天产1枚卵。卵淡黄色或淡绿色,大小为48-58毫米×34-39毫米,重40克。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22-28天。雄鸭用很大一部分时间和活动护卫鸭巢和领域,雏鸟早成性,像其他许多鸭一样,小鸭一出壳它们就立即离开孵化后的鸭巢。
发表评论
木有头像就木JJ啦!还木有头像吗?点这里申请属于你的个性Gravatar头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