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记|乌鳢
乌鳢(学名:Channa argus)是鳢科、鳢属鱼类。背鳍49-52;臀鳍32-33;胸鳍16;腹鳍6。侧线鳞62-67,7-8/17。全长330毫米。体长285毫米,为头长3.0-3.2倍,为体高5.7-6倍。头长为眼径9倍,为吻长5.8倍,为尾柄高2.5倍。
体长,前部呈圆筒形,后部逐渐为侧扁形。头部较长略扁平。吻短宽而扁,前端钝圆。口大,端位,口裂后延至眼之大后方;下颌稍突出。上颌、下颌、犁骨及腭骨具尖细的齿。眼小,侧上位。鳃盖膜越过峡部互相连结。背鳍极长,自胸鳍上方起直达尾鳍基。臀鳍也长,起自腹中,后延至尾柄前方。胸鳍较宽,后缘呈圆形。下侧位。腹鳍较小,次胸位。肛门位于臀鳍起点之前。体被小圆鳞。头部鳞片的形状不规则。侧线起于鳃孔的后上方,向下斜行至臀鳍起点处变直,伸延至尾鳍基部。
体背部及体侧暗黑色,腹部色较淡。体侧有许多青黑色不规则花斑,头侧自眼后有3条纵行黑色条纹。上侧一条起自吻端,经眼后延至鳃孔上角。下二条均起自眼下,沿头侧止于胸鳍基部。背鳍、臀鳍、尾鳍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胸鳍、腹鳍淡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
乌鳢的黑龙江亚种主要特征为:背部颜色为深绿黑色,体侧有不规则黑绿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部同色,胸鳍和臀鳍色浅。乌鳢是营底栖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遍布于湖泊、江河、水库、池塘等水域内。时常潜于水底层,以摆动其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
乌鳢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和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缺氧时,它可以不时将头露出水面。借助在鳃腔内由第一鳃弓背面的上鳃骨和舌颌骨伸展出的骨片组成的鳃上器,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即使在少水和无水的潮湿地带,也能生存相当长时间。乌鱼的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水温为16-30℃。当春季水温达到8℃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夏令季节活动于水体的上层;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深处;冬季水温接近0℃时,则蛰居在水底泥中停食不动。
乌鳢喜欢柄息于水草茂盛或浑浊的水底,当小鱼、小虾等游近时,它便发起突袭将这些小动物吞掉,一条0.5千克的乌鳢能吞下一条150克重的草鱼或鲤鱼。乌鳢还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它凭借这一“特异功能”,当久旱无雨,湖水即将干枯时,它能像某些动物冬眠一样,即呈蛰伏状态,这时它尾部朝下把身体坐进泥里,只留嘴巴露在泥面以上,俗称乌鳢“坐橛”或“坐遁”,这就是乌鳢的“旱眠”。这时它处于麻木状态,可持续数周,等再次来水时便恢复正常生活。冬眠时钻到稀泥里。温暖的季节,乌鳢在水中活动一段时间后,往往需要将头部露出水面,借以辅助呼吸。
发表评论
木有头像就木JJ啦!还木有头像吗?点这里申请属于你的个性Gravatar头像吧!